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不需要刷脸的贷款

本文目录

疫情催熟“无接触贷款”,微信小程序火热入局,已接银行过百家

记者张晓琪

编辑

疫情给贷款线下申请、核查等环节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催热了银行“无接触贷款”,具备场景优势和科技能力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战局。

界面新闻记者近日获悉,越来越多银行和腾讯云合作在微信小程序接入原生人脸识别等一系列安全能力,利用小程序跑通个人贷款全线上化的流程,实现“无接触贷款”。

“疫情期间银行线下展业受阻、贷款需求疲软,贷款业务量下滑比较严重,现在找过来商谈合作的银行很多。”腾讯云一位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

微信小程序团队也向记者表示,疫情背景下,银行甚至整个金融行业对接入并丰富小程序功能的热情逐渐高涨,团队每天都和不同的金融机构通过腾讯会议进行沟通。目前接入微信小程序的银行已过百家,贷款、办卡、账户管理、业务预约等场景都已覆盖,合作深度由银行把握。

平安银行是与微信小程序在贷款领域实现深度合作的银行之一,2019年4月推出银行业内第一个大额全线上化贷款申请小程序——“平安银行新一贷申请”小程序。客户可通过小程序申请、口袋银行直接签约方式,可实现个人贷款“在家办”。

早早布局线上贷款也让平安银行吃到红利。据平安银行透露,新一贷小程序接入后累计服务用户120万,并保持每日新增用户超过2万。

“之前银行或多或少会用小程序完成贷款中部分操作,比如信息收集、让客户绑卡绑定账户等,目的是获客,然后引导客户下载APP。”有业内人士分析道,“线上化贷款小程序可以看作银行小程序升级版,当中覆盖的贷款流程更加彻底。”

其重要突破是接入小程序原生人脸识别,在小程序上实现了符合金融业要求的动态人脸识别。这一操作要求前后端同时活体检测,没有小程序之前,银行只能通过实现这一功能。

升级版银行小程序是如何实现该功能?业内人士透露,人脸识别在微信的前端体验是微信专门做的体验流程,背后识别接口用的是腾讯云的接口。

除了人脸识别,为实现全线上化贷款,小程序还在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在涉及客户敏感信息上全部加密传输;全流程安全防控,可抵御不良攻击;越权校验,确保操作客户始终如一。流程中身份认证包括OCR识别技术、银联鉴权、联网检测、人脸识别,确保客户贷款申请人为本人。

“小程序可以直接完成身份识别、征信授信、智能核额和贷款申请的全部流程,但银行放款、个人还款还是要通过。”上述腾讯云人士表示。

一个直接的问题是,银行基本能够实现个人贷款或小微贷款全线上化操作,那么银行推出贷款类小程序的动力有多强?

“对银行而言,吸引力在于小程序更加轻量化,可以点开即用、用完即走,降低下载安装可能造成的客户流失。但确实小程序和银行在线上贷款功能上有重叠,有些银行会认为没必要再做一个类似的产品。此外,有些银行客户基数很大,并且致力于打造生态,反而不太愿意向互联网巨头开放。”有银行人士分析道。

平安银行方面表示,他们更看重小程序营销和导流作用。如果把微信看作一个获客池,小程序是最直接能够跟客户亲近的工具,可将小程序看成一个“钩子”,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并体验到产品,小程序和形成了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的关系。

此外,蚂蚁金服也在瞄准“无接触贷款”的蛋糕。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网商银行联合100多家银行推出“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传统金融机构将自身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与网商银行的技术和场景优势进行结合,进而实现精准化营销和无接触放款。

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更表示,2020年力争和合作伙伴携手服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放款2万亿元。

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怎么获得额度?怎么申请借款?

使用过互联网贷款的朋友都知道,正规的互联网贷款一般都是需要先申请额度再申请借款的,小米随星借(原小米贷款)也不例外。那小米随星借怎么申请额度?怎么申请借款?下面小编就来解答。

如何获得额度?

您可打开【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随星借】→点击随星借右侧【立即领取】按提示操作即可。

温馨提示:为了您的资金安全,获得额度环节需提供如手机号、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进行认证,您仅需按照页面提醒上传所需资料即可;系统将对您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即可获得额度,审核结果为系统综合评估结果,人工无法干预,感谢您的支持。

如何进行贷款?

您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贷款:【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随星借】→【去借钱】→【填写借款页所需信息】→【等待放款】最快1分钟到账。

贷款前您需要通过以下步骤申请贷款额度:【天星金融/钱包/小米贷款/随星借】A→【随星借】→【立即领取】→【填写身份证号码】→【填写手机号码】→【人脸识别】

贷款账单如何查询?

您可通过以下步骤查看贷款账单情况:打开【随星借/天星金融/小米贷款/钱包】A→【随星借】→点击【借还记录】

29个应用26个能借钱!多个生活类APP植入借贷入口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最近,上班族小时发现,手机中的各种APP,俨然都成了“金融APP”。甚至打开个视频APP,都以“VIP会员”为诱惑,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

不只是视频平台,社交、打车、旅行等生活中的各类APP如今都已植入借款入口,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却忽视其中隐藏的风险,甚至故意宣传“低利率”“下款快”。

测试

29个应用26个能借款

“之前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广告,我还以为是什么大好事呢。”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小时,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刷刷短视频,或是看看网剧。一次,她刚打开爱奇艺APP,突然发现平台弹出了一个广告,“免费送3个月VIP会员”。小时还以为是平台在做活动,一想到能省下几十块钱的会员费,她欣然点了进去。

可之后,小时发现了不对劲。页面上方写着“新用户领30天首期免息券”,中间还有“最高可借额度200000元”的大字,那领会员的按钮在哪呢?仔细一看,原来在“3个月会员”的旁边还有一列小字“首贷即送”。小时并没有急用钱的需求,自然无需借钱,但她一想到平台以送会员为幌子忽悠自己借钱,气就不打一处来。“我本来以为能省点钱,结果平台还想收利息赚我更多的钱。”

“你说看视频和借钱之间有关系吗?是借了钱用来开会员吗?”小时觉得十分好笑。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随后打开了手机上装的另外5个视频APP,发现其中的4个居然都有借钱功能。这些平台有的会发送弹出广告,套路同样是“借钱送会员”。还有的则没这么明目张胆,而是把借钱功能植入在平台的“钱包”页,当用户在平台充值时才会看到。

既然这么多的视频APP都有借款功能,其他的APP会不会也有呢?记者下载了常用的各类APP,结果在下载的29个APP当中,有26个都能借款,而这些APP的主要功能包含了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

其中,部分APP还把借款功能作为重点进行展示。如用于扫码骑共享单车的哈啰出行APP,其借钱功能按钮就明晃晃地摆在主页的最中央;饿了么外卖点餐APP,接入的借款服务居然有七八种。甚至连360这样的杀毒APP和WPS这样的文档APP都能借钱。这其中,还有不少平台会像视频APP“送会员”一样给出一些小恩小惠,有的是在支付时给用户减免一些费用,还有的则是以发送现金红包为名,引诱用户一步步前去借款。

图片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漏洞

审核标准太宽松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记者逐一尝试开通借款功能,发现有些平台的审核颇为宽松。

开通步骤最简单的是支付宝、微信这样的支付类APP,或许是因为平时能掌握到消费数据,这些平台只需点击一下开通键即可开通借款功能,无需其他任何信息。

还有一些APP,就需要提供一些个人数据了。比如美团外卖APP,填写身份证号、刷脸之后,平台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了“审核”和额度测算,最终给出了18000元的借款额度。

填写身份证号并刷脸,APP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测算。

另外的一些APP,借款步骤会稍稍繁琐一些,除了上传身份证和刷脸,还需要填写个人工作、住址等信息。但记者发现,即使乱填这些信息,有些平台依然可以审核通过,给出额度。

除此之外,有的APP在首次审核时会告知用户失败,但还会给用户指出“另一条路”,用平台接入的其他借款服务进行借款。有的还会直接让用户下载另外一个借款程序,在上面进行借款。记者试用发现,有的借款程序中虽然只填了一遍信息,但它会为用户直接向三家不同的借款机构进行申请。如果再次失败,还会给用户推送一个“查询为何失败”的“查信用”软件,而这个软件是需要额外收费的。

记者发现,审核成功与否,似乎与手机通讯录中有多少人有关。许多平台在审核时都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上的权限,并会查看通讯录。记者首先使用了一张经常使用、通讯录中人员较多的电话卡,审核都比较顺利。但当换成了另一张没有通讯录好友的新卡时,有好几家APP都显示审核失败。

在26个APP中,有14个最终都审核成功,开通了借款功能。APP给出的额度平均都在两三万,最多的一款直接给到了10万元额度。所有平台的借款额度加起来,足足有30万。

猫腻

广告宣传拿低利息做噱头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除了宣称审核快和放款快,还有不少APP会以很低的利率引诱你开通。比如百度贴吧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而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记者填完各种信息后,平台最终给出的额度只有7500元,而且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还有一些APP,宣传时往往不会告知年化利率,而是用“日息万三”“日息万五”这样的日化利率代替。还有的干脆不会出现利率百分比,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式,比如“10000元借1天利息仅2元”。有的平台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小一些,还会把例子变成“借1000元,利息仅0.16元”等等。

为了混淆利率数字,平台宣传时往往采用举例的形式。

在手机微博当中,借款广告里写最低日息万三,计算后发现,年化利率最低为10.95%。而在审核通过后,借款利率变成了24%。更让人不解的是,当记者填写借款金额时,APP还用小字提示“您正在享受利率6.6折优惠,1000元用1天仅需0.67。”原本记者以为平台已经给出了利率优惠,可一算才发现,用这个数字算出来的年化利率依然是24%,根本不存在6.6折优惠。

明明写着利率优惠,算出来却还是和原利率一样。

除了在利息上玩猫腻,有些平台还会给借款人发起“电话攻势”。在饿了么平台开通借款时,平台将记者导流到了另一个借款APP,记者首先用手机号注册,并上传了身份证信息,但因为当时使用的手机卡是无通讯录好友的新卡,在后续填写个人信息时,无法从通讯录里选取联系人,最终只能作罢。可就在之后的半小时,记者就接到了一通来自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言语中不断催促记者继续填写个人信息完成审核。即使记者说明了填写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平台还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又打来了两通电话。

正说

引诱借贷易造成“过度借贷”

对于APP中大量接入借款功能的现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认为,这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平台为了更容易把贷款放出去,可能会互相比较,竞相降低自己的放贷利率,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对国家统一的利率价格产生冲击。”

顾雷提到,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表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所属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在调查中,一些平台依然在联合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贷款,但记者明显不在该银行的服务范围。对于异地放贷的现象,顾雷认为在实际监管中有比较大的难度,“既然是在网上完成借款,如何认定借款人的所在地?是以手机定位为准还是以手机号注册地为准?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而在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看来,APP里发放的大多是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会有过度借贷的可能。“比如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没有受到很好的理财教育,平时用这些APP又多,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陷入贷款陷阱,甚至会导致以贷养贷。”

事实上,刘兴亮所担心的现象,已经时有发生。网上部分论坛的信贷专区,早已成为“以贷养贷”的讨论场,“哪家机构审核快下款快”成为最常见的帖子,还有的人则列出了自己的欠债明细,光是一个人就欠着七八家机构的贷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