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千万别在微信上借钱
前些天,许久不曾有消息的一个同学群,收到一条微信:有人在吗?
因为很久不联系,我猜想发消息的老同学,可能遇到了什么难事。
果不其然,寒暄没几句后他便开口借钱。
说自己想买套房子,看中了市区一套房,两居室,首付要30万,自己和家人凑了凑,目前只有12万。
因为特别想要在婚前把这套房子拿下来,问我们能不能借他点钱。
没想到,收到了清一色的回复:
“没钱。”
他大概着急用钱,用近乎乞求的语气,希望我们能借一点是一点。
可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无论他再发什么,都很少再有人理会。
关系好的朋友跟我说,其实不是不想帮他。
有人前不久要了孩子,有人正筹划着买房事宜。
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个时候,谁的手里会有闲钱往外借?
更何况,人都说借钱借的是情分,看的是态度。
这年头,有见过当面借钱的,见过打电话借钱的,还没见过几个人,会在微信群里借钱。
他摆出一副要大家施舍的样子,大家也理所应当地当作没看见。
不是不愿借,而是没法借。
微信群里一句轻飘飘的借钱,看不到态度,见不到诚意,反倒把同学情分消磨殆尽。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借钱这件事,其中的门道可太多了。
《二十不惑》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大学生姜小果出于好意,借了300块钱给家境贫寒的同学王薇。
借钱时,王薇口口声声说着一有钱就还账。
可当真有钱时,想到的不是第一时间还钱,而是先给自己买了新衣服。
那时候的姜小果正是缺钱的时候,找工作当头手机坏了,急于买新手机的她,就跑去问王薇要钱。
要一次,没钱。
要两次,还是没钱。
实在等不及了,她看到王薇穿着新买的衣服在买东西,便上前拦住她,问她能不能先还钱。
谁知道这次的王薇却换了副面孔。
说姜小果为了300块羞辱自己。
说姜小果非要逼自己在今天还钱。
还说她买手机为了娱乐,却不懂自己人间疾苦。
人常说:借钱陪笑脸,还钱似阎罗。
种种言论引来无数人围观的同时,也将姜小果陷入了不仁不义之境地。
有人将视频上传到网上,不分是非、断章取义的网友们对姜小果展开了猛烈的人身攻击。
谁曾想过,当初出于好心的一次借钱,竟会让自己遭受如今的非议。
损失了一个朋友不说,还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境地。
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类似王薇的人真的太多了。
有人借出去的钱,被朋友拖了两三个月迟迟未还。
而这位借钱的朋友,却丝毫没有经济拮据的样子,反倒经常买衣服鞋子。
有人遇到了借钱时态度很好的人,当时说的很好“要用的话随时说一下就可以”。
可真到还钱的时候借口一大堆,说到最后,反倒是借钱的人自吃哑巴亏,感叹好人难做。
还有的人,遇到了反复多次借钱的朋友,自己长期被这件事困扰,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办。
细看这些事情,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借钱时花言巧语,还钱时推三阻四。
甚至有不少人,仗着你性格好,好说话,将借钱当作要钱,理直气壮地拿你当提款机。
碰到这样的人,你越是善良,就越会吃亏。
但你说,人活在世上,谁没有个小灾小难,谁没有个手里不宽裕,需要向别人开口的时候。
听过一个创业者讲过的亲身经历。
他说自己初创业时,就遇到了借钱的尴尬事儿。
有个朋友家中有人要做手术,很着急。
心想这是救命钱,他立马带朋友去银行取了现金,嘱托他快拿去治病。
本以为朋友一场,区区几万块钱,等对方手头宽裕了就会还他。
但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年。
这三年间,他眼看着朋友过得越来越好,衣服名表没少过,朋友圈还常有出去玩的照片,但每次相逢,却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儿。
有次因为一笔装修款急着结,他手头有没有别的闲钱,就问这位朋友打了电话,问他能不能早点还钱。
不料在电话那头,借钱的人摆着一副理所应当的态度,告诉这位创业者:
你催什么催,催命呢,我有钱自然会还给你。
说完便挂了电话。
因为着急用钱,创业者鼓足勇气再打过去。
不曾想,这次对方完全换了副嘴脸,直接开口问他:
我什么时候借你钱了?有欠条吗?你不要血口喷人!
创业者一听,当下心凉了半截,当初着急,确实没留下什么凭证。
他万万没想到,对方会因为几万块钱和自己翻脸。
更没想到,区区几万块就这么看透了人心。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凡有人问借钱,他都躲得远远的。
可就在身边人都认为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时,他唯独对一个供货商开了先例。
当时,身边一个供货商出现资金断裂的问题,需要一大笔钱周转资金。
别人都担心风险,他思索了一番就借了。
周围人问他,你之前不是说以后再也不会借钱出去了吗?
他却说,我信任这个供货商的人品,同他打交道这些年,他很少拖欠我的货款。
这次来借钱,在得到我能借的答复后,他不仅立即当面来找我,还提前准备好了欠条,写清了还款日期。
种种作为,让我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果不其然,短短三个月不到,供货商就如先前讲的那样,周转好了资金,备上厚礼来还钱。
创业者说,这些年看透了人情冷暖,但总有一些人,让他感受到真诚换真心是值得的。
借钱事小,但无论向谁借钱,背后的诚意都少不了。
说到这里,想起曾经看过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的真朋友。
高赞回答说:那个愿意借给你钱的人。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而那个愿意借给你钱的人,除了信任你的人品外,更是愿意陪你共度难关的人。
那么,倘若你身为借钱的人,势必不能辜负别人的善意。
如果你要借钱,我劝你一定不要随便发个微信去借,倘若可以,当面借钱,或电话借钱更有诚意。
真诚地告知对方你的用途,主动写好欠条,留下转账记录。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按时还钱。
还是那句话:人心可贵,别负;人品难得,别丢。
真心待你的人,千万要珍惜。
倘若你身为被借钱的人,也请你一定要打探清对方的人品,收下欠条,留下转账记录。
人这一生,谁赚钱都不容易,看到了对方的诚心,再借钱也不迟。
人生在世,少不了几番磨难、几次坎坷。
借钱见人心,还钱见人品。
愿我们身边都能有真诚的人,也愿我们都能真诚待人,遇到同甘共苦的朋友。
作者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案说典丨微信借钱,电子借条管用吗?
贾永娇作
[案例]
巴楚县居民吾某与买某是好友。去年,买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多次向吾某借款,共计3.5万元。由于双方关系密切,吾某碍于情面,借款时没有签订协议,只保存双方的聊天和转账记录。
今年3月,两人通过微信小程序“欠条说”签订电子借款合同一份,并对双方身份信息、借款事由、期限、金额及还款期限等予以明确约定,然而眼看还款期限过了好几个月,买某却拒不偿还借款。无奈之下,吾某一纸诉状将其诉至巴楚县人民法院,并提交电子借款合同、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材料。
[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释法]
巴楚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努尔古丽·依斯玛伊力介绍,吾某、买某使用微信小程序签订电子借款合同,系经过人脸核实确认真实身份后,再通过线上签署,整个流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要求,具有法律效力。
努尔古丽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高频使用,越来越多的借贷关系发生在微信、支付宝等电子平台上,导致产生纠纷后在诉讼过程中,一些当事人无法提供书面证据,仅有双方微信聊天记录,给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带来一定障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像在类似‘欠条说’微信小程序上签订的电子合同越来越普及,如果当事人在签订纸质合同、出具书面借条存在障碍的情况下,使用正规平台签订电子合同也不失为明智选择。”努尔古丽表示,综上所述,合同形式正规、签署流程严谨的电子合同,符合法定形式,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杨舒涵整理)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辑:努尔阿米娜
审核:李军渊
“零利息”贷款?给身份证能贷?权威专家揭秘网贷陷阱
“近三年来,北京西城法院每年受理互联网信贷类纠纷均在数千件以上。”
互联网信贷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
主要有哪些争议点?
消费者申请互联网信贷时
应该注意什么?
来看
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
“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中
各位专家怎么说
01
互联网信贷纠纷三大争议焦点
据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法官介绍,司法实践当中此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
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
三是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
此外,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也是一大争议焦点。
北京金融法院审二庭法官李默菡在访谈中表示,互联网信贷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问题。
“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个人金融账户不再安全,不法分子可以据此进行精准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在访谈中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02
申请贷款先看平台资质
申请互联网信贷时应该注意什么?在李默菡法官看来,最首要的是识别贷款平台的合法性。
李默菡表示,在互联网信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营销、获取贷款客户、联合贷款、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多方面与其他机构合作。这些合作机构可能是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贷款催收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这就潜藏了一些风险。
例如,一些所谓“零利息”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实际的管理费、信息费等远超利息。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理的平台,实际是在骗取个人信息。
朱巍表示,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从事信用贷款业务必须获得金融许可,并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还要履行ICP备案等相关手续。实践中,很多网络平台本身不具备相关资质,但他们以信息中介的方式,实际从事信用贷款业务。这种实质信用贷款业务如果得不到规范,极易导致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电信诈骗、网络骚扰等情况出现,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注意,不要只看宣传。
首先,要看贷款平台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备案。
其次,看贷款平台的营业范围。信用贷款大都是属地经营,营业范围为全国的网贷产品一般存在巨大隐患。
再次,还要看贷款利率。过低的利率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
此外,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尽量不要超前消费。
03
遭遇纠纷注意留存证据
杨成龙法官表示,发生互联网信贷纠纷时要注意保存证据。通常来说,重要的证据有贷款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信贷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
记者/聂国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