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蚂蚁宝库贷款是真的吗

本文目录

这名9岁男孩的“好朋友”,有点不一样

在野外看到各种昆虫

你的第一反应

会是好奇?还是“吓一跳”

广东深圳9岁男孩柒柒

熟知多种昆虫的习性

在有些人看来“恐怖”的昆虫

对柒柒而言,都是他的“可爱朋友”

网友:这个小朋友是

“行走的昆虫百科全书”吧↓

观察多种昆虫的特点

他从小对它们充满好奇

柒柒妈妈介绍

孩子从小就喜欢看各类昆虫

“那时候柒柒常蹲在地上看蚂蚁

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

还喜欢观察一些小虫子”

不仅如此,家里买来的各类科普书中

柒柒特别喜欢讲昆虫的那几本

时间久了,书页都被翻烂

△柒柒观察昆虫

在柒柒眼里,昆虫种类繁多

每一种都独具特色

“它们漂亮又独特

学也学不完,需要好好探索”

一有空,柒柒就忙着观察昆虫

与昆虫近距离接触

与柒柒不同

他的家人最初对昆虫十分恐惧

妈妈更是看都不敢看

但柒柒每认识一种昆虫

都会详细为家人介绍

在柒柒的带动下,家人开始一起了解昆虫

渐渐地,恐惧也被驱散

“很多时候,害怕是因为不了解

熟悉后自然就不怕了”

为同学答疑、录视频科普

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昆虫

后来,家里有关昆虫的书籍越来越多

它们也成为柒柒的“知识宝库”

几乎每个周末

他都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去户外

在不伤害昆虫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还成为各类森林公园的常客

在家里

柒柒收留了几只螳螂、甲虫

还曾养过蚕宝宝

每天放学后都会精心喂养

“有一次看到一只螳螂自然死亡

柒柒伤心地哭了很久

之后他开始学习制作标本”

△柒柒学习制作标本

日积月累,柒柒认识的昆虫越来越多

不仅能准确说出昆虫的学名

还能详细讲解它们的习性

“有时候同学遇到不认识的昆虫

都会拍照来问我”

此外,柒柒也在社交平台发布科普视频

介绍各类昆虫的特点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更多人了解和正确认识昆虫

△柒柒进行科普

观察昆虫让他越来越自信

梦想是未来考入农业大学

柒柒妈妈介绍

这项爱好让柒柒有了巨大改变

“小时候他很内向,不爱交流

如今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朋友

变得自信开朗,敢于表达自己”

另外,孩子对昆虫的探索

都是用课余时间,没有因此影响学业

柒柒说,长大后想考农业大学

学习植物保护或昆虫专业

在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希望有更多小伙伴

一起了解昆虫、保护有益的昆虫”

不少网友为柒柒加油

“可爱又自信,真棒”

“保持热爱,继续加油”

心怀热爱、勇于探索

柒柒,加油!

来源:央视新闻

新华全媒+丨一脉师承三院士:做“真诚的劳动者”

新华社广州9月8日电(记者刘宏宇)教师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纷纷来到丁颖和卢永根的雕塑前,敬献鲜花,深切缅怀两位老院士。

在我国水稻研究方面,华南农业大学的“一脉师承三院士”成为一段佳话。1955年,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当选中科院院士;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科院院士。

教师节前夕,华南农业大学师生自发来到丁颖、卢永根院士雕像前敬献鲜花。(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三院士为榜样,培养出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潜心研究水稻

1938年,日军即将侵入广州,中山大学的教职员工开始从广州撤退到后方。此时,丁颖冒着生命危险,不忘把500多个品系的甘薯苗收起,把400多个水稻品种包装好,乘最后一班船撤退。

丁颖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他是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对学生从来不摆架子,见到学生会主动鞠躬。

卢永根是丁颖的学生。丁颖去世后,卢永根跟随恩师的足迹,努力效法。

他曾协助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均取得重要进展。

卢永根带领学生小心地保护着丁颖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以纪念丁颖院士。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

1963年,卢永根(右三)随丁颖院士(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2017年,卢永根夫妇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2019年,卢永根因病辞世,按照遗嘱,他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教育事业,以此作为最后的贡献。

精神传承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稻。”卢永根的学生刘向东教授说,卢永根以实际行动践行“丁颖精神”。“他把许多机会都让给年轻人,甘做人梯。”

刘耀光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他曾受教于卢永根。1991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曾在当地工作数载,生活优渥。卢永根接二连三给刘耀光写信,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刘耀光于1996年回到华南农大,潜心科研。

2009年,卢永根(右三)与刘耀光(左三)在试验田。(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相较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刘耀光深受卢永根感染,生活上不讲究,做科研一直想着少花钱、多做事,有时甚至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仪器;而他对同事却很大方,还曾支持其他老师科研经费。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邓诣群说,刘耀光是一个对年轻人“不吝赐教”的人,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他总是尽力帮助,使人深感温暖。

刘耀光常说:“科学不能盲目追热点,要有坚定的研究方向,追根问底。”回国20多年来,他长期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创建一种用来改良杂种不育的基因编辑技术。他说,如果能克服杂种不育的特性,可以大大提升水稻结实率。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科研。”刘耀光说,丁颖、卢永根在学风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说,华农要胸怀“国之大者”,将“农”字嵌入课程与思政,努力培养符合我国“三农”特点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做“真诚的劳动者”

爱国、爱农、淡泊名利,是三位院士的共同特征。

丁颖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他曾写道,要以“蚂蚁爬行”的方式和“苦干到150岁”的决心,“以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情,坚决的意志,而摆脱一切,遄赴农村”。

卢永根鼓励学生们出国深造,也常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如何践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直到70多岁,他还带着学生到各地去寻找野生稻,这些野生稻往往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他却不畏艰难,拄着拐杖翻山越岭。

一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双褶皱的黑皮鞋、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皮公事包、一个放大镜、一根国产钢笔、一只表面玻璃已磨花到斑斑驳驳的怀表,这是丁颖时常的装束。

华农的师生们尊称卢永根为“布衣院士”。他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二十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

如今,刘耀光的私家车已开了超过15年,尽管如此,他也从未动过换新车的想法,大部分时间依然坚持步行或骑单车上下班。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丁颖的座右铭。

重磅!福建发现一处约1500万年前的化石宝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

中、英、德等多国古生物学者

在我国福建发现一处约1500万年前的化石宝库

——漳浦生物群

这一生物群中保存着大量琥珀和植物化石标本

生动展现出远古生物在热带雨林中的生活图景

此次发现的漳浦生物群

位于我国福建省漳浦县

其地质时代约为1500万年前

研究团队历经10年野外采集

共获得2.5万多枚含虫琥珀

和超过5000块植物化石

从发现化石的多样性看

漳浦生物群中的琥珀类群

是近100年来新发现的

最为丰富的琥珀生物群

它与缅甸克钦琥珀生物群、

波罗的海琥珀生物群、

多米尼加琥珀生物群一起

构成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

漳浦生物群生态复原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漳浦生物群:新生代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

漳浦琥珀中保存着大量标本,其中以昆虫最为丰富,涉及至少20目200科。最常见的是蚊类等双翅目昆虫,约占总数的55%。其次为蜂、蚂蚁等膜翅目昆虫,再次为包括各种甲虫在内的鞘翅目昆虫以及蚜虫、蝉、蝽等半翅目昆虫。此外,琥珀中还包含大量羽毛和微生物化石等。

漳浦生物群产地的野外露头和各类化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从植物类群来看,漳浦生物群中多样性最高、化石标本最丰富的类群包括龙脑香科、豆科、樟科和藤黄科植物,其他还有番荔枝科、漆树科、橄榄科、大戟科、野牡丹科、桑科、肉豆蔻科和桃金娘科植物等。这些植物现今也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优势类群。

漳浦生物群的代表性植物化石。(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该研究领导者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介绍,漳浦生物群是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雨林化石库。这说明在约1500万年前,热带雨林曾分布至福建南部。那里年平均气温22.5摄氏度,年降水量近2米,植物全年皆可生长。森林中生长着花、苔藓,还活动着大量蜗牛、蜘蛛、蚂蚁、蜜蜂、蟋蟀、甲虫等,其中的很多物种至今仍然存在。

漳浦琥珀中代表性昆虫。(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特别是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把1500万年前森林中生物的生存状态立体呈现了出来,好比一座天然的‘远古生物博物馆’。”王博说。

相关研究成果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

漳浦生物群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和史恭乐研究员带领的团队于2010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其地质时代(约1470万年前)恰处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晚期。近十年来,王博和史恭乐领导的由多个学科的30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对该生物群的多样性、古生态和古气候意义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漳浦生物群是一个物种极其丰富的热带季雨林化石库,其中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该研究为我们了解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提供了参考。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MiCiiOi),出现于1700~14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一次强烈的增温事件。当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显著高于现今水平,全球年均温较现今高3~7℃,这与目前预测2100年的气候环境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了解该适宜期的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过程,对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帮助人类更高效地应对未来面临的环境危机。过去是了解未来环境变化的钥匙,而化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尽管已经发现了许多中新世中期的化石类群,但我们对该时期热带生物群的了解仍旧非常有限。

漳浦琥珀中代表性植物和动物。(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彰显了我国是一个琥珀资源富饶的国家

漳浦琥珀保存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漳浦琥珀生物群是近百年来新发现的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从节肢动物多样性看,漳浦琥珀生物群以250个科居于多样性第三位,低于缅甸克钦琥珀生物群(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近600个科)和波罗的海琥珀生物群(始新世,约4800~3400万年前;近600个科),但高于多米尼加琥珀生物群(中新世中期,约2000~1500万年前;约200科)。与其他大部分琥珀不同,漳浦琥珀有精确的地质年龄和古气候数据,可以清晰地了解该琥珀生物群的环境背景。更重要的是,漳浦琥珀生物群也是最丰富的来自科研采集(非商业开采)的琥珀生物群,保留了初始的古生态和埋藏学信息,为其他琥珀生物群的古生态恢复和埋藏学偏差矫正提供了珍贵的对比数据。

我国是化石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但琥珀(特别是虫珀)作为一种特殊化石,在我国发现很少,广为人知的只有抚顺一个琥珀丰富的产地。漳浦琥珀生物群是南古所琥珀研究团队领导完成的第三个经过多学科、系统性研究的琥珀生物群。该发现也彰显了我国是一个琥珀资源富饶的国家。

中新世中期热带生物群的北迁可能强烈影响了东亚生物区系的形成。

漳浦生物群含有大量典型的东南亚热带生物类群,例如部分有花植物、苔藓、蜗牛、蜘蛛以及许多蚂蚁、蜜蜂、蟋蟀、甲虫等昆虫目前只分布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甚至大洋洲北部)。在中中新世的温室效应背景下,漳浦地区冬季最低气温明显上升,减弱了冻死效应(wiki),可能是热带生物群向北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热带生物群“北伐”运动带来了大量入侵种,并引起了当地生物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可能强烈影响了东亚原有的生物类群,进一步塑造了当今的东亚生物区系。

研究结果支持了“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的观点

漳浦生物群中绝大部分节肢动物(特别是蚂蚁、蜜蜂、跳虫、蟋蟀、蚊类等)都是现生属,为各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时间校正点。属级阶元的稳定性表明亚洲热带雨林生物群早在1500万年前就达到了现今的生态结构,显示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点断平衡”的演化特征,并支持了“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的观点。

来源:东南网综合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

来源:东南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