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背贷款骗局

本文目录

面试还要背贷款!大学生求职掉入“培训贷”陷阱,海尔消费金融失职了吗?|金融315

记者曾仰琳

编辑彭洁云

“培训费用后续在上班工资里扣。”

“工资最低4500元,后续还贷款肯定没有压力。”

“脑袋一热签下培训协议,注册消费金融APP到通过贷款中间仅隔了6分钟。”

……

当前已经进入“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各类求职陷阱需要格外警惕。界面新闻记者近期关注到,一些毕业不久的应届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在通过求职平台应聘并进入面试后,却掉入“培训贷”的陷阱中,这背后都指向同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面试变培训,大学生应聘需要背贷款2021年“秋招”时,在山西某专科学校就读的大三学生小文通过B直聘找工作,到一家公司面试后,被公司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的名义,诱导借下近2万元的贷款。

据小文介绍,当时他到山西多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多特”)面试了“网络优化”的工作,公司的HR说需要进行培训才能就业,工作后待遇每个月大概是4000元至6000元,之后就签了一份培训协议。

“当时,山西多特的员工说需要交一笔1万6千多元的培训费用,这笔费用会在后续上班的工资里扣。之后他们让我下载了海尔消费金融A,手把手教我进行贷款操作。”小文回忆当时贷款情形时表示,山西多特员工让他在职业一栏填上“网络优化工程师”。

据小文提供的贷款信息,其贷款本金为16800元,分16期还款,共需偿还19548.34元,IRR年化利率为18.14%。目前,小文已偿还4期,但仍需背负18816元的债务。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刚踏出大学校园不久的小兆在58同城上也关注到了山西多特的招聘信息,在公司填写了入职登记表后,就被公司HR带到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谈话。

“当时HR跟我介绍了通信工程方面的知识,说这份工作有多么好,但需要先进行培训,就业后一个月工资最低4500元,后续还贷款肯定没有压力。”小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时他脑袋一热就签下了培训协议,从注册海尔消费金融A到收到贷款申请成功的短信,中间仅仅隔了6分钟。

根据贷款合同,小兆贷款本金同为16800元,分16期偿还,最后一共需要偿还19488元,IRR年化利率为17.72%。

在小文和小兆向界面新闻提供的“培训协议”上,关于岗前实训的费用表述为:甲方为乙方提供该项服务的费用为人民币16800元(包含场地费、测试软件、测试设备、测试卡、技术服务费等岗前实训期间成本),采取甲方前期承担该成本,乙方后期返还的形式,乙方可采取“零首付”的方式缴纳,如因乙方后期未按照约定还款,属于乙方违约行为,乙方承担相关责任。

据“培训协议”介绍,多特通信成立于2013年1月,注册于2014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以移动通信技术、工程建设、通信设计与咨询、通信应用软件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提供的服务已覆盖全国17个省、延边自治州,以及海外外派相关通信项目;公司致力于开拓移动通信领城创新服务和产品,已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大唐移动众多通信领域著名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

天眼查信息显示,山西多特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大股东为河南多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河南多特”),持股比例55%,二股东张振持股比例为45%,公司执行董事及兼总经理为郭博昌,同时也是河南多特的大股东(持股100%)。值得注意的是,山西多特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升学培训、技能培训及学前教育)”。

培训结束被“离职”,后知后觉被骗了界面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上述“培训协议”对甲方(即山西多特)约定的权利其中一项为:“乙方实训合格后,入职到甲方合作的通信企业工作、或者甲方自己公司(三次工作机会),从事与实训项目相关的岗位。”

然而,2021年11月底培训结束后,山西多特公司并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让小文等同学入职,而是提供了一些求职渠道,例如,教他们如何通过QQ群找到相关工作的方式,让他们自行寻找工作。同年12月2日,还给他们发放了一笔2000元的补助,随后不久就给他们提供了一张空白的“离职证明”。

值得关注的是,这笔2000元补助款其实也内含玄机,实际上是算在贷款金额中。据小兆同期参加培训的小语介绍,在签培训协议时,山西多特的工作人员会询问是否需要领取生活补助,如果不需要领补助,培训费用则为14800元。

彼时,小语同样是在校大学生。与小兆、小文不同的是,小语是通过“帮帮服务中心”平台进行贷款,贷款合同信息显示,该公司全称为“帮帮有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因没有选择领取补助,其贷款金额为14800元,分16期偿还,共需还款18638.13元,IRR年化利率为29.15%。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与小兆、小语、小文同一批参加培训的同学大约7人,但在前后有多批学生都在该公司进行培训,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出校园没有求职经验的大学生。多位学生反映,是通过58同城、B直聘和智联上关注到山西多特的招聘信息。

培训结束后,小兆、小语、小文通过QQ群找到了一份网络优化相关的工作,但工作仅1个月他们就因项目结束被解雇了。在从事这份工作时,他们才了解到“网络优化”的工作的前景和待遇并没有山西多特宣传的那么好,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也很低。

后知后觉的他们才意识到,当时遭遇了面试变培训的套路。不仅工作没有下文,还需背负近2万元的债务的小兆和小文,对海尔消费金融未经审核是否有还款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放款的情况进行了投诉,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免除后续的贷款,不会影响征信,以及希望不会有更多人被骗。

小文电话联系了海尔消费金融客服,对方回应称:“需要用户找到山西多特通信公司协商把培训协议解除,贷款就会退回到海尔消费金融,借款人的贷款也就结清了。”

上述案例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近期陷入了“培训贷”的投诉风波。多位用户反馈,在面试时被告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或者被某些培训机构以学习技能兼职赚钱的借口诱导贷款,其中,一些在校大学生在贷款时,还被培训机构诱导以授薪人士的名义进行贷款。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截至3月3日,海尔消费金融近30天以来就收到了137条投诉,其中,2022年以来共有41条投诉涉及“培训贷”,其中,19位用户明确在投诉中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培训的项目包括美容美甲、烘焙、图片设计(PS)、软件开发、中医理疗、健身、舞蹈等等。从贷款金额来看,贷款本金从1400元到30000元不等。

针对上述情况,界面新闻记者电话联系海尔消费金融客服进行核实,按照对方要求给该公司邮箱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海尔消费金融任何回复。

目前,小文和他的同学们正在就面试变培训,并被诱导贷款一事,向银保监会、工商管理局等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海尔消费金融是否失职?如何维权?海尔消费金融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职之处?界面新闻记者从业内专家和律师处了解到,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在对贷款人资质审核、对合作场景方的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上均存在过失。另外,消费金融公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培训贷”或涉嫌违规。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确实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且缺乏对合作场景方必要的审查流程,机构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

“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管控流于形式,未按监管要求对客户的贷款目的、还款能力等进行审查,虚增客户偿债能力,诱导没有偿债能力的客户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帆指出,该消费金融公司俨然不符合审慎管理的相关要求。

关于求职贷,早在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曾联合发文进行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监管,依法查处“黑中介”和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培训业务等各类侵害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杜绝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培训、求职、职业指导等名义,捆绑推荐信贷服务。

“消费金融公司对在校大学生放贷,说明并未对贷款人身份、资质进行审核。另外在与其他机构合作时,没有对合作机构进行合规和风控的审查、没有要求合作机构向用户明示相关贷款合同等这些行为都存在失职。”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对于“培训贷款”,王帆认为,实质是披上外衣的“校园贷”,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并且需要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本案涉及的消费金融公司在未严格审查资质的情况下发放贷款,显然属于违规发放,是否违法需要就其主观是否存在与公司恶意串通骗取手续费、培训费的故意进行判断。

王帆进一步指出,违规发放培训贷款,一般会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情节严重的,或可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大学生面试掉入“培训贷”套路、被培训机构诱导贷款后,该如何维权?

苏筱芮提出,被诱导贷款后可通过资金方和场景方两个层面进行维权。一方面查询培训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另一方面关注持牌金融机构在审查流程中是否尽职,如有违规可向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维权。

王帆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维权,一是保留和培训机构签署的培训合同及相关沟通记录;二是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管理部门投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向法院起诉或公安机关报案。

李亚提醒,大学生在与培训机构签合同时,应仔细阅读核对相关内容,对于不利条款应及时提出,商议或修改后再签订。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向培训机构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应受访者要求,小兆、小语、小文均为化名,界面新闻实习记者余述怀对此文亦有贡献。)

去割双眼皮,结果背了5万元贷款回家!我是如何掉进“美容贷”陷阱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近两年,美容院、医疗美容机构大举进军杭州黄金地段商圈和高级写字楼,生意火爆。但爱美的代价并不低,除了要忍受皮肉之苦,还有可能掉进“美容贷”的陷阱里。

快报近日接到多位消费者反映,她们在医美机构做整形美容,结果背上了高额贷款,有的还因为逾期上了征信黑名单。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进行了调查。

消费者自述

曹小姐,30岁,甘肃人

手术费2万多,贷了近5万

今年5月中旬,我在苏州工作地附近的一家美容店老板,带我来杭州做整容。

中午,车子开到杭州滨江一栋大楼前,我们上到三楼,是一个叫“芯美昕”的整形美容医院。当时我头有点晕,就在大厅的沙发上睡觉。

睡到傍晚6点左右,有人摇醒我,然后开始推销各种整形美容套餐。

当时我还没有完全清醒,禁不住他们软磨硬泡,答应做双眼皮。手术费10万元,医院打了折,又送了优惠券,实际要付2万多。但我只有3000多元,这时来了个20多岁的男的,拿了一堆单子让我填,说可以做分期贷款。

他们要了我一张空白银行卡和密码,又拿走我的手机,然后一直催我快点填,说做分期的快下班了,先申请,审核好会通知我。

很快填完单子,他们又让我手持身份证拍了照片和视频,我用微信付了3500多元手续费,然后割了双眼皮,老板夫妇连夜把我带回苏州。

半个月后,我收到还款通知,才知道他们给我在一个叫“马上分期”的贷款平台上贷了47180元,分24期,利息12000元,每个月还2400多元。

我马上问医院,怎么办了那么多贷款,答复说只要还手术用掉的钱就可以了,多余的钱会自动退回。但“马上分期”坚持要我全额还款,否则就发律师函,上黑名单。

滕小姐,23岁,四川人

找工作,背上5万“美容贷”

2018年初,我在网上找工作,有人联系我,说有份服务员工作,保底月薪6000元,工作地在南京,但要到杭州总部去签合同。

几天后,他带着我从南京到了杭州,来到城东的一家美容医院,叫“世彩医美”。

当时医院里有上百个像我一样的女孩子,挤满三个房间。工作人员拿出单子让我们填,不让交头接耳,也不让提问,只说名额有限,填得慢的人可能抢不到。

当时看到这家医院装修很豪华,我以为是在里面做服务员,也没多想,就开始填写,是个人信息、工作简历之类的。后来他们让我手持身份证拍照,又拿走我的手机和银行卡及密码,说要认证身份,登记工资卡。

前后不到一个小时,所有手续都办好了,退还手机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手机号码有风险,可能会接到催款电话,不要理,那是诈骗电话。最后给我200元路费,让我回去等通知。

等了3个月也没等到通知,我以为没被录用。结果到了6月份,我的信用卡忽然被停了。问银行,说征信记录里有逾期。再查征信记录,显示我在广东一家银行有一笔5万元贷款逾期,可是我根本没接触过这家银行。

与此同时,一个叫“即分期”的网贷平台开始打电话催款,我想起美容医院工作人员的话,没理会,结果又给我家人、朋友打电话,还往老家寄了律师函,把我爸妈吓坏了。

“即分期”告诉我,2018年初我在杭州“世彩医美”办了“美容贷”,做了玻尿酸注射和全脸填充,通过“即分期”在银行贷了5万元,分12期偿还。前三期正常还款,从第四期开始逾期未还。

我这才明白过来,当时在医院办的手续,不是劳务合同,而是贷款合同。就去找网贷平台和医院,要求废除贷款合同,结果他们都拿出我自己签字的合同和视频照片,不同意。最后咨询律师,也说这种情况对我很不利。

为了不让征信记录影响今后的生活,今年上半年,我一次性偿还了贷款本息及滞纳金将近8万元。

徐女士,32岁,江西人

双眼皮没割成,贷款5万元

2018年下半年,朋友推荐我去做整容,可以贷款分期还。当时我正想割双眼皮,没钱,一听说可以分期,心动了。

他把我带到杭州一家快餐店,当时有十多个人和我一样,也是来做整容的。几个人让我们填单子,我不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他们不让我们提问,只交待一会儿有电话来,就答复是要做美容。

填完单子,他们又把我们带到几十米外的一家美容医院,叫“苹佳瓒美”,一个女的拿了一堆单子,她填完空白处以后,拿过来给我们签名,我也没看具体内容。

填完单子,让我拿着身份证拍照,还拿走一张空白银行卡和密码。我想反正卡上没钱,就给了。

割双眼皮大概要2万元。他们帮我申请了两笔贷款,一笔2万,分12期;一笔5万,分24期。我只记得有一个是“即分期”,利率没讲,说以审核结果为准。

没做手术就让我走了,等通知。结果等了3个月也没通知,第4个月接到催款电话,说我在“苹佳瓒美”办了5万元“美容贷”,没有按时还。

后来让银行的朋友帮忙查征信记录,发现确实有一笔5万元贷款,是通过“即分期”在银行贷的,贷款时间就是去杭州的那天。

现在我不知道怎么办,眼皮没割成,还背了5万元贷款,上了黑名单。

周女士,45岁,辽宁人

贷款9万,到手5000

2016年10月,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种叫“美容贷”的产品,可以利用做美容的名目,获得贷款。当时我的父亲重病,急需10万元。我联系了广告里提到的中介,和他一起到了杭州苹佳瓒美美容医院。

医院听了我的要求,当时就说可以办。我按照他们所说,以做美容的名义,提供了身份证信息和其他资料,向金融公司贷了两笔款,一共约9万元。

申请贷款的时候,医院让我签了一份合同,但没让我细看,只说签上名字就可以。我着急用钱,而且从来没有贷过款,根本不懂,就签了字。

贷款办下来后,美容院给我的钱却只有5000元。我问怎么才这么一点,院方告诉我,因为这种贷款手续费很高,能拿到这点钱已经很好了,让我先回老家,等过完年再继续贷款,下次贷款就能拿到全额了。

可是刚过完年,我就接到了金融公司的电话,让我还年前的贷款,每个月还2000多,共还3年。我这才明白上了当,因为贷款时填写的所有信息都是我的,所以债务都是我自己的,医院根本不会帮我还。

另外,还有不少消费者来电反映,她们在杭州多所整形美容医院遭遇“美容贷”陷阱,情节大体相似,但由于所有合同都是本人签署,又拿不出被诱导或威逼的证据,只能自认倒霉。

美容贷或医美贷,又称医美分期,是为那些想做医疗美容或整形,但是一下子拿不出钱的消费者提供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由网贷平台将整形美容所需费用付给医院,用户再分期偿还。

按理说,美容贷既能为消费者减轻一次性支付压力,又能为美容机构促成更多生意,贷款机构也能获得利息,本该是多赢的金融服务,为什么消费者觉得自己被骗贷了呢?

我们调查发现,参与各方织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布满陷阱。

医美机构:

客户自己办理,与我们无关

就几位消费者的遭遇,我们联系了“芯美昕”整形美容医院、“世彩医美”美容医院、“苹佳瓒美”美容医院,他们的答复几乎一致:整个消费及贷款行为很正常,也很透明,不存在作假行为,更没有强迫消费或者其他违规操作。医院不会越过消费者为他们办理分期,所有的合同、签名、身份认证等,都是消费者自己完成的,医院有照片和视频为证,如果发生纠纷,应该让消费者找网贷平台,医院只是第三方。

意思很明确:只有做了美容才会有贷款,贷款的钱全部用在美容项目上,没有用到其他地方。至于为什么最后客户不愿意还贷,可能是想赖账。

杭州苹佳瓒美美容医院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和几个网贷平台都有合作。整个消费及贷款行为很正常,消费者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医院也没有强迫消费或者其他违规操作。该工作人员称,与网贷平台合作的情况不只是杭州有,全国的医美机构基本都有。医院只为消费者提供医美项目选择,其他贷款事宜由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负责办理。贷款利息和信用卡分期差不多。

当记者联系杭州芯美昕整形美容医院和杭州世彩医疗美容整形医院时,工作人员承认都有合作的网贷平台,但在问到此前消费者的遭遇时,均以自己不清楚情况,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了采访。

网贷平台:

美容院违规操作

“即分期”在答复记者询问时表示,“即分期”和包括杭州苹佳瓒美、世彩医美在内的100多个医美机构有合作关系,但都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互联网贷款的相关规定。符合贷款条件的消费者,一般半小时以内就能获得“美容贷”,年化利率没有超过24%的法定上限。

记者又联系了上海一家从事医疗美容贷款的网贷机构,根据他们的统计,仅在浙江地区,自称有被骗贷经历的客户已有近百人,贷款金额从2000多元到7万多元不等,总额超过200万元。

这家金融机构通过客户反查,认为部分医疗美容医院存在联合中介坑害消费者和网贷平台的嫌疑,其主要手段是“医院+中介+消费者”编造信息套取贷款。医院和中介正是抓住信用白户在银行贷款难、对互联网金融不了解且案发后无法举证的特点,套取了大量贷款。

这位负责人表示,美容贷的款项是作为手术费直接打到医院账户上的,若医院没有参与套现,中介不可能以现金形式拿到介绍费,客户更不可能拿到现金。

调查:几家机构纠纷高发

消费者、医院、网贷平台各执一词,真相到底是什么?

记者通过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旗下官方备案企业征信机构“天眼查”查询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几家美容医院和网贷平台,结果发现这些机构近两年遭到大量消费者投诉甚至诉讼,集中在合同纠纷。

2018年11月,消费者夏某因为办理美容贷却未获得相应服务且贷款金额高于实际手术费用,起诉杭州世彩医疗美容诊所有限公司、第三人即科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即分期),要求退款并判定贷款合同无效。法庭审理后认为,诉称事实可能涉及经济犯罪,应当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因此驳回夏某的起诉。

另外几家医院也都有类似的诉讼,但消费者大多败诉,法庭审理认为,消费者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现有证据并不能证明医院或网贷机构存在欺骗行为。

记者注意到,这些医疗机构有多起行政处罚记录,涉及虚假宣传、违规使用医疗器械、制售假药等,此外还有多起医疗事故责任纠纷。

两家网贷平台遭遇的纠纷就更多了。天眼查信息显示,“即分期”涉及100多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马上分期”则涉及7000多件诉讼,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合同纠纷被人起诉或起诉他人。

翻阅判决文书,只找到一个桂林消费者胜诉的案例,最关键的证据是消费者录下了网贷机构和医院联手为其代办贷款手续的对话。

前述消费者滕小姐说,她认识了不少像她一样的受骗者,大家总结发现,只要贷款到手,前三个月会从贷款中自动还贷,以麻痹消费者,然后再由网贷平台催收。在这个过程中,中介和医院至少能拿到贷款金额40%-60%的好处费,那个介绍他找工作的人,就是中介。

百度贴吧“马上分期吧”和“即分期吧”聚集了大量自称被骗贷的消费者,有的是在医疗美容机构,有的是买手机,有的是买电动车,情形都差不多,不少人还贴出了网贷平台催收的短信和律师函截图。

律师:涉嫌骗贷

北京大成(杭州)律师事务所唐文斌律师受金融公司委托,经过长期调查取证后发现,大量美容贷消费纠纷中,商户涉嫌利用消费者进行骗贷。

“根据商户与金融机构的协议,消费者申请的借款应当专款专用,用于特定的消费,但是我们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在这类案件中,有些商户实际上并未给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未提供等价的服务。”唐文斌说,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唐文斌本人代理过不少消费者起诉医疗美容机构和网贷平台的诉讼,其中由消费者自己签署合同的案件,基本上都败诉了。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何远律师说,在大量曝光的“美容贷”案件中,多数是消费者没看清合同条款内容,贸然签了名。作为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自己签署文件,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仅仅自述当时没看过相应文件,是很难得到司法机关采信的。如果消费者认为,当时确实是相关人员存在诈骗行为,则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受理后认为存在犯罪嫌疑的,自然会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刑事责任。

但其中的难点是如何保留实施诈骗行为的证据,多数人不具备这个意识和能力。

也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冲动消费后又反悔的可能。

建议: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杭州某医疗美容集团的朱院长透露,近年来对于“美容贷”的监管确实越来越严格,但总会有新的花样出现。据她所知,合规的“美容贷”利息与银行信用卡、支付宝花呗相当或略高,不合规的就很可怕了。

记者咨询杭州多家医美机构和美容院,其中的确有两家高端机构表明目前并不提供美容贷这项服务,要么一次性付清,要么客人选择刷信用卡或花呗。建国北路一家大型医美机构,则与多个贷款平台有合作,年利率在12%-18%之间。

朱院长建议,消费者首先要挑选专业可靠的医疗美容机构,保证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要提防部分医美机构与一些资质不合规的借贷平台合作,有可能导致资产、信用受损的风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或是医疗事故,分期服务是否延续以及赔偿定损都存在诸多困难。她呼吁爱美者还是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何远律师则提出,消费者万一中招,要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要记住24%和36%两个数字,法律上,民间借贷年利率不超过24%的部分,借款人有义务偿还;超过36%的部分不受司法保护,已经偿还的可以要回或折抵本金;二者之间的部分属于自然债务,如未偿还则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如已偿还也无法要回。

滕小姐的案例中,本金5万元,贷期一年,本息加滞纳金还了8万元,显然超过了法定利率上限,她最多只需还62000元。

当然,最好的保护是防患于未然。不管是“美容贷”还是其他消费金融,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楚合同条款,不要贸然签名让自己陷入被动。

记者朱文科江玥

(胡剑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都市快报

未入职先背“贷”?!“培训贷”套路到底有多深?

新华社南宁5月13日电题:没上班就背债,退出还要高额赔偿……“培训贷”套路到底有多深?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黄浩铭、林凡诗、刘岭逸

还没上班获得收入,小覃就背上了一身债。为了解除不合理的合约,她还不得不进行了高额赔偿。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曝出大学生求职者陷入“培训贷”陷阱。近期随着毕业求职旺季来临,求职者须警惕这些套路多多的“培训贷”公司。

高薪招聘?未入职先背“贷”

“月薪6000元还另有提成,一天只用工作3小时,公司还包住宿,结业之后即具备高级舞蹈教练资格。”看到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某家舞蹈培训机构招聘舞蹈学徒的信息后,小覃前去求职。

经过面试,店长熊某表示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接受3至5个月的培训,培训费、办理教练证费用和进修费一共是27800元。如果舞蹈学徒在培训期内协助教练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这些费用由公司来承担。

小覃觉得现在找工作不容易,粗略浏览了一下协议书就签字了。这期间,有两名男子要求她解锁手机,一番操作之后让她对着手机拍照。小覃以为是办理入职手续,没太在意。回家之后,她翻看手机记录时发现,自己通过两个网贷平台贷款27800元,加上利息,还款金额超过3万元。

小覃感到上当受骗了,随即向劳动监察和公安部门报案。在两个部门的调解下,小覃与这家机构签署了调解协议。但因为此前签署的培训协议上有违约条款,小覃无奈支付了8000元违约金。

“执法人员说,如果去法院起诉,可能不用支付违约金,但我想尽快脱身。”小覃说。

在广西南宁有多家该舞蹈培训机构的分店。记者以应聘舞蹈教师的名义走进位于南宁市青秀区的一家分店。店长莎莎介绍,该机构在广西、广东等地均有分店,要求培训考证之后上岗。莎莎向记者推荐了费用为27800元的全能店长教练班,并称可以0元学习,前提是要从网络贷款平台分24期贷出全额学费。

“前6个月在不迟到早退情况下,我们帮你还款;6个月后你顺利毕业,我们负责帮忙安排工作,每月底薪6000元加提成,你就可以自己还款,这样算下来你没有任何经济压力。”莎莎说。

见记者对从网络平台借款交费的方式表示犹豫,莎莎说:“网络平台相当于第三方担保机构,是为了约束学员,让学员能更快学到技能。”聊天中,该店长不断以“培训结束就能拥有光明前途”“网贷学费偿还容易”等劝说记者尽快签约,甚至表示未来做得好还能开店做合伙人。

记者通过内部人士拿到一份该舞蹈培训机构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总部在广东东莞的这家培训机构在各地招募代理商并收取费用,代理商需要继续发展加盟商,收取的加盟费与总部按比例提成,加盟商可以使用该舞蹈机构的品牌,但经营中产生的债务、纠纷等由加盟商自行承担。

记者了解到,有些“培训贷”公司为逃避执法部门打击,往往会办理一些门槛要求不高的资质,甚至开连锁培训机构。知情人表示,这些公司真正的盈利点在于办理“培训贷”后小贷公司给予的返点、收取的高额培训费,以及发展加盟商后的利润提成。当吸引一定数量的求职者“入套”后,这些公司就会以经营困难等各种理由“卷款跑路”,以逃避责任。

披上“合法”外衣,职场“小白”防不胜防

在一些互联网投诉平台上,关于“培训贷”的投诉有很多。不少网友抱怨“被套路”,遭遇“霸王条款”“公司跑路”“退款难”等。

在某网络留言区,大学毕业生小梁讲述了他被南宁市一家培训机构以招聘名义骗办“培训贷”的遭遇。记者4月底到南宁市民族大道某大厦该公司办公地点走访发现,原本的办公室已经搬空,墙上的公司名称被遮挡。大楼的一名保安表示,这家公司近期已经没有继续经营。

南宁市西乡塘区劳动监察大队大队长甘锡海介绍,这些培训公司以高薪、工作轻松、前景光明等虚假承诺为诱饵,要求求职者办理“培训贷”。但培训结束后,承诺往往无法兑现,求职者还要一直承担贷款的利息和费用。这些公司并不会与办了“培训贷”的求职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而是以所谓的“协议书”替代,并设置一系列明显不利于求职者的苛刻条款和高额违约金。

记者获得了一份南宁市某培训公司与培训学徒签订的协议书。协议书显示,求职者在两年的培训期内以贷款形式分期向培训公司支付27800元的服务费,如果两年内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培训费用由培训公司承担;一旦有迟到早退或其他违约行为,学费由求职者自行承担。至于退费,则需要在协议生效7天内提出,且求职者需支付已支出的有关费用和40%的违约金。

协议书还规定求职者不能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有关内容,否则将向公司支付5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违约金,以及公司因此蒙受的全部损失和因参加诉讼或仲裁所产生的全部费用。

广西民族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田志远表示,这类合同特点是公司利用自己优势地位订立格式条款,为对方设置苛刻的条件,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求职旺季需加强监管维护求职者权益

201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套路贷”新型黑恶势力犯罪开展集中打击。今年2月,银保监会、央行、教育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进行了明确规定。

随着相关部门对“培训贷”等“套路贷”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培训贷”公司也越来越善于伪装,让求职者防不胜防。

北京市炜衡(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宇表示,这些公司的经营行为涉及金融监管、公安、市场监管、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法律关系十分复杂,一些求职者明知自己上当受骗,但难以承担维权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往往会自认倒霉、息事宁人。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齐抓共管,加大对“培训贷”的打击力度。

黄宇表示,建议教育、人社、公安等部门通过“防骗进校园”等形式,加大对毕业大学生金融、就业、法律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毕业生对各种形式“培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防范意识。

南宁市12315中心工作人员颜红日建议,加大防范“培训贷”的宣传力度,提示大学毕业生谨慎使用金融贷款,并保留好相关消费凭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与合同时,应仔细阅读核对相关内容,对于不利的条款应及时提出,商议或修改后再签订。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如涉及教育培训纠纷的,向培训机构注册地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涉嫌诈骗的,应向公安机关报案。

甘锡海说,“培训贷”乱象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仅靠某个部门单独执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厘清市场监管、人社、公安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涉嫌合同诈骗,以欺诈、胁迫等方式强制捆绑培训贷款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来源:新华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