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普惠小微金融大比拼!建设银行贷款余额第一 交通银行利率最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而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和外部环境不确定高企的大背景下,今年小微企业又格外需要金融的帮扶。
为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银保监会4月印发了《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总量方面,银行业要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成本方面,在确保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前提下,还要力争全年银行业总体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2021年有所下降。
在国家大力提倡普惠金融、扶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作为商业银行“领头雁”的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践行普惠金融成果究竟如何?近期出炉的半年报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显著下行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681.33万户,同比增加710.02万户。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靓丽的数据背后,作为金融支柱的国有大行功不可没。记者梳理六大国有银行半年报时发现,国有大行在服务普惠金融领域时各有千秋。
从贷款余额规模来看,建设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的规模位居第一,达2.14万亿元;农业银行以1.69万亿元的规模排在第二;中国工商银行以1.40万亿的规模位居第三;中国银行以1.10万亿的规模位列第四;邮储银行以1.09万亿的规模排在第五;交通银行则以0.40万亿的规模排在末尾。
从上半年贷款余额增速看,六大行贷款余额规模增速依次为:农业银行28.4%、工商银行27.4%、中国银行25.36%、交通银行19.21%、建设银行14.25%、邮储银行13.77%。
从有贷客户数量来看,农业银行普惠贷款客户数量最多,达241.58万户;建设银行以225.20万户的普惠贷款客户数量排在第二;邮储银行普惠贷款客户为179.73万户,排在第三;工商银行普惠贷款客户为91.8万户,位列第四;中国银行以近70万户的普惠贷款客户数量排在第五;交通银行普惠贷款客户仅24.58万户,排在末尾。
从贷款平均利率来看,交通银行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仅为3.84%,是六大行中最低的;其它五大行的贷款平均利率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中国银行3.87%、工商银行3.90%、农业银行3.95%、建设银行4.08%、邮储银行4.92%。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全年下降27个BP,为六大行中幅度最大,但仍显著高于同业。
另外,记者还测算了六大行的户均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发现交通银行以16.43万的户均贷款余额居首,然后依次是中国银行15.78万、工商银行15.25万、建设银行9.50万、农业银行7.02万、邮储银行6.08万。
数字普惠金融大展身手建设银行行长崔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设银行能取得贷款余额规模第一、有贷客户数量第二的好成绩,主要还是发挥了科技的优势。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很难想象普惠金融能够精准触及这么多客户、完成这么大的贷款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行在半年报或业绩发布会中均提到数字技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这与2021年12月底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规划》提出,要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优化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触达半径和辐射范围,弥合地域间、群体间、机构间的数字鸿沟,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从长远来看,普惠金融要想真正的扩面增量,必须通过数字化的工具和数字化的产品。”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业绩发布会上强调。
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则进一步阐释了科技在提高普惠金融经营管理能力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用数字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二是用数字技术进行大数据精准识别,精准获客,降低获客的成本;三是用数字技术对风险进行精准管控,降低普惠贷款风险成本。
“上半年,工商银行持续优化数字普惠三大产品体系,深入融合工商、税务、征信、海关、电力、金融交易等行内外的数据资源,构建并持续优化迭代客户筛选与授信测算模型,推广跨境贷、商户贷、农户贷等针对性产品,为客户主动推送信用贷款额度,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服务质效。”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在业绩发布会上也提到要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普惠的水平。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交行今年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目标是30%,上半年的实际增长与这个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是要依靠数字化。未来交通银行将继续加大各类外部平台对接和数据运用分析能力,采用线上产品加场景定制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标准化产品,不断扩大小微客群的服务覆盖面,通过场景定制,满足不同群体小微企业的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半年报显示,邮储银行也在持续推动小微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探索科技赋能小微金融发展路径。
六大行对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重视也反映在对人才的招募上。银行秋招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八九月,但今年多家银行已启动提前批招聘计划。从招聘岗位来看,金融科技人才仍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多家银行为金融科技人才设立提前批招聘专场。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人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资源,是数字化核心能力建设的生力军。部分银行设立提前批招聘,可以提前锁定优质科技人才。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银保监会: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
央视网消息:银保监会网站消息,6月9日,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决策部署,交流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布置下一步工作。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恢复的金融支持,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帮扶力度,为全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抢抓时间窗口,靠前担当作为,加快政策细化落实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面向基层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要着眼于政策可见、可得、可操作,抓紧制定细化落实的办法。要主动向小微客户公示优惠政策内容、条件和申办渠道,提升客户对政策的知悉度,确保应知尽知。及时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和配套制度,抓好基层员工培训学习。主动跟进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服务。各级监管部门要组织做好政策宣讲辅导和监测督促,密切跟踪落实情况。
二是聚焦信贷增量供给再发力。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国有大型银行要确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股份制银行要在完成现有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增加投放。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做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
三是针对突出问题改进优化金融服务。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和货车司机,要合理设定延期还本付息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延期期限。坚持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专业体制机制,抓实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机制在基层落地实施。坚决遏制不规范经营行为,严格落实信贷融资收费和服务价格管理规定。
四是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各级监管部门要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因地制宜出台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推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要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和监管检查,严肃查处钻政策空子、虚构小微企业贷款用途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确保国家的帮扶政策和金融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江苏银保监局、重庆银保监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地区、本行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总部在京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各银保监局、分局相关负责人,京外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当地分会场参会。
来源:央视网
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 金融服务小微提质增效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介绍了上半年普惠金融工作,特别是小微金融服务的相关情况。“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到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綦相表示。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先后为中小微企业出台一系列纾困举措,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金融机构是如何为小微企业出实招的?哪些举措值得推广?
银行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达到量增面扩价优。从规模上看,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较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到了3681万户,同比增加了710万户,力度是很大的。”綦相表示,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了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这些数据都反映出,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总体比去年有所加大。
“受定向降准、‘两增两控’差异化考核等政策支持的推动,我国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普惠涉农贷款余额等规模不断扩张,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体贷款增速。”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表示,从融资成本上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减费让利力度加大。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近几年持续保持下降态势,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银行机构围绕普惠金融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纷纷加大产品供给力度及开发多项专属贷款产品。建设银行开发设计“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和“善贷”5大产品体系及多项专属贷款产品,提升客户需求满足能力和服务效率。“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借助‘小微易贷’‘极速贷’等线上产品,开发了税务、发票、工程、外贸等10余种业务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线上小微贷款产品余额8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今年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在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方面,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人民银行按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包括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贷款)的2%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
此外,人民银行今年5月份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各金融机构要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要做好疫情防控下的金融服务和困难行业支持工作,发挥普惠性支持措施和针对性支持措施合力,帮助企业纾困,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优化金融服务质效
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但是,从5月份、6月份的数据看,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9300亿元,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晓惠表示,受疫情多点反弹以及国际局势动荡等环境影响,今年我国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小微企业普遍资金链相对脆弱,流动性较差,部分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面临倒闭、破产,对普惠小微贷款整体规模增量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银保监会及时召开了座谈会、工作例会,包括大中型银行的小微金融工作例会、全国小微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42条助企纾困政策通知,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具体来看,为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有关金融纾困政策顺利落地,银保监会今年6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强化普惠金融服务。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强化科技赋能,为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服务。
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明显提升,金融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率更加优化。推进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结合,用户不仅能自助操作、自主选择甚至能参与金融产品的更新定制,还能简化金融服务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发挥长尾效应。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整合金融机构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既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又进一步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英华表示,围绕“数字、平台、生态、赋能”发展理念,建设银行主动变革服务模式,以“金融+科技”谋篇布局,创新数字普惠新模式,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扎实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普惠金融的提供者,银行机构应积极创新服务,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质效。原晓惠建议,银行应注重加强信贷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此外,银行也要关注小微企业成长中的金融需求变化,探索对优质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并与客户一起成长,从而夯实客户基础。
健全长效机制
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症结在于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致使传统金融模式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供给。专家表示,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利用民间借贷等高利率、高风险的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对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社会金融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从实践看,金融机构帮扶小微企业既存在内生动力不充足的问题,也存在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先,要改进小微金融服务考核,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和利率等约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先破解“融资难”再破解“融资贵”。其次,拓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丰富处置方式和手段,加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减轻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历史包袱。最后,加大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正向激励,通过定向降准及再贷款、再贴现等优先支持,提升小微金融供给水平,同时防范信贷供给过度和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此外,探索信用信息数据积累机制,对企业形成长期稳健发展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刘英华表示,可以探索重塑信用评价模式,以数据资产为企业增信。建设银行跳出以财务报表评价客户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传统方式,在确保数据合法合规应用的前提下,对内挖掘企业资金、结算、交易等信息,对外连通工商、纳税、征信、司法等公共数据以及供应链场景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立体画像,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的难题。
小微企业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生力军,做好科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对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科创型小微企业由于传统抵质押物少,有时难以达到传统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张学文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加快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的融合,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制约,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加强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知识产权的确权、定价与交易、质押、风控等多方联动的新模式。
下一步,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是明确大中小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董希淼建议,对大型银行来说,应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场化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差别化支持措施,支持中小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等优势,“门当户对”地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力。(经济日报记者王宝会)